作者:


公開日期:

2017/12


類型:

其他期刊論文

期刊及卷期:


全文連結:

摘要:

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所公布「2017年IMD世界競爭力年報」(IMD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首度引用數位競爭力指標(Digital Competitiveness Ranking),評估全球各國在數位經濟方面的表現,臺灣在該項報告中排名第12,較全球總體競爭力名次上升2名,顯示臺灣數位經濟發展比整體經濟更具全球競爭優勢。該評比內容分為「知識」(Knowledge)、「科技」(Technology)及「未來整備度」(Future readiness)三項,臺灣在「科技」部份排名第7,於「知識」「未來整備度」皆排名第16,顯示以往我國積極投資資訊半導體產業的效益顯著,數位環境建置完整,但一般產業對於應用數位科技、使產業數位化的能力較弱,且也較缺乏數位金融的創新與發展應用。 在面對數位科技所帶來的「產業邊界模糊化」、「平臺經濟」、「體驗經濟」等新經濟運作模式下,最具產業價值的數位服務、創新應用等面對終端消費者的科技服務,目前都難以在臺灣市場獲得良好發展機會。整體而言,臺灣金融產業面對全球產業數位化過程,依舊扮演供應內需服務的角色為主,缺少具備以全球市場為訴求的科技服務與系統平臺,反觀臺灣數位金融產業生態系的發展,目前也可以發現類似的問題。 數位金融生態系涵蓋電子支付、數位貨幣、區塊鏈等創新科技,政策監管機制與產業促進作為在全球各地也呈現多元化的樣貌,例如大多數歐美國家中央銀行體系並未正式承認數位貨幣具有合法交易地位,而中國大陸政府卻對於數位貨幣採取較為寬鬆開放的監理態度,使中國大陸對於比特幣(Bitcoin)的發展呈現較多的市場應用機會。而我國目前除參照英國、新加坡等國家推出《金融科技創新實驗條例》草案,以監理沙盒機制(Regulatory Sandbox)來處理數位金融創新的需求之外,對於數位金融生態系的發展策略仍未有完整的策略架構,也使得我國面臨更複雜多變的跨境服務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