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ademic & Publications

川普在第一次任期內退出《巴黎協定》、削減環保預算、支持化石燃料,雖未顯著增加碳排放,但減弱了美國在國際氣候合作的領導地位。2024年再次當選,川普預計降低《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IRA)的資金,並加強對傳統能源的支持。IRA已為美國帶來顯著的減碳成效與潔淨能源投資,但川普的政策可能縮減能源轉型資金,進一步降低其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影響力。
作者: 張軒瑜
美國環保署(US EPA)透過多項政策與計劃推動循環經濟,目標是提升回收系統的效率與永續性,並促進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美國大選後,川普提出的「美國優先」政策可能對回收產業產生深遠影響,包括關稅上調和延長稅收減免政策,國際層面的環保合作可能被削弱,但也可能帶來許多機會,例如支持地方經濟、強化本地供應鏈及促進綠色基礎設施的發展。未來循環經濟結合了經濟與環保目標,透過政策實施和行動推進,全面實現循環經濟的願景,對國內外經濟穩定性和多樣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 廖林詮
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後,川普重返執政對美國綠色能源發展將有顯著影響。預計川普將撤銷拜登政府的部分能源法案,使美國更難達成其氣候目標。儘管如此,一些受到兩黨支持的關鍵能源仍將獲得政府補貼,可確保相關產業生存。總體而言,川普政府的能源政策將更傾向於支持傳統能源產業,對再生能源和氣候變遷政策帶來挑戰。
作者:
本文從氣象資料供應之角度出發,探討國際間不同的氣象資料供應服務模式,選取日本、韓國、英國、香港等具代表性的案例進行綜整分析,瞭解其在資料收費、中介機構、跨域數據整合等議題之目前做法,透過不同國家氣象資料供應的模式及特點,提出對我國氣象資料供應的具體建議。
作者: 陳注維 ; 溫芳宜 ; 林桓億
本文旨在探討AI與淨零碳排成為國際主流趨勢下,臺灣面臨之挑戰,亦整理了各國運用之政策工具協助產業因應的作法。基於臺灣產業特性,政府如運用補助作法可能有侷限性,租稅優惠更具有彈性、覆蓋面亦更廣,適逢產業創新條例第10條之1智機投抵於2024年落日,本文建議延長施行,並訂定符合一定條件的AI及節能減碳設備納入適用,臺灣的雙軸轉型將更為順利。
作者: 馬毓駿 ; 廖健皓
因應全球產業發展趨勢及科技演變,新創發展已被各國視為提振經濟的關鍵,各國近年相繼推出多項活絡新創生態系的策略措施,為順應國際潮流,臺灣多年來也不落人後,致力提供協助新創公司募資及發展的政策工具。政府支持是臺灣創新創業蓬勃發展及續保優勢的重要原因之一,為更貼近新創發展需求,政策工具及推動策略應不斷與時俱進,才能作為驅動下世代產業成長的核心,營造更優質的新創發展環境。
作者: 鍾和益
隨著社會結構變遷,以及管控人口生育的一胎化政策帶來的負面影響,中國大陸生育率下降且高齡化比重上升,致人口結構提前出現轉變。而為減緩少子高齡化衝擊,中國大陸正積極推動促進生育與改善友善托育環境之政策,本文擬針對中國大陸人口結構之變化及其影響,提供研析觀點。
作者:
中國大陸於2023年1月全面解除防疫封控,外界原預期疫情過後,中國大陸將迎來強勁經濟復甦,然民間消費行為已出現改變,越來越多民眾選擇縮減支出、調整消費模式,轉向更加節省和實惠的選擇,出現「消費降級」的現象。中國當局近期大力推動「以舊換新」政策,藉由汰換老舊設備以提振內需消費。本文將依序說明近期中國大陸內需的現況、推動「以舊換新」政策之內容,並觀察相關政策之成效。
作者: 陳之麒
本文探討中國大陸半導體材料產業的國產化進程,聚焦六大關鍵材料領域的技術突破與產業化成果。分析中國代表性企業在矽晶圓、電子氣體、光罩、化學機械研磨材料、濕電子化學品、靶材等領域的創新成果。研究發現,相關企業已在14奈米及以上製程相關材料完成突破,部分產品進入國際半導體大廠供應鏈。然而,在地緣政治壓力和技術封鎖下,先進製程材料的自主研發仍面臨挑戰,使中國大陸加速推進半導體材料的技術創新與產業化進程。
作者:
在經濟部2018年提出之《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條例》的框架下,臺灣自駕車技術測試已形成商業化營運案例。鴻海、歐特明、聯發科等臺灣企業也積極深耕智慧車輛應用的國際合作網絡。面對川普2.0政策的推行,可能放寬美國自駕車管制並促進無人載具技術需求,臺灣零組件產業迎來爭取國際智慧車輛供應鏈的重要契機。展望2029年智慧運輸世界大會,臺灣業者可更強化區域化鏈結,展現自駕科技實戰經驗。同時,政府若可整合跨部會資源,積極運用科技創新實驗機制並打造長期試驗場域,以支持系統整合廠商與零組件業者串聯技術創新,將有助於提升智慧運輸系統價值,同時優化我國在國際供應鏈中的競爭力。
作者: 李孟軒 ; 溫蓓章
新加坡自2014年始推動「智慧國家」,強調用科技改善生活並促進經濟成長,為智慧國家奠定穩固基礎。2024年10月更新「智慧國家」成「智慧國家2.0」,以生成式AI為核心,策略重點為促進經濟成長、加強社區連結與建立數位信任,並注重數位技術的負責任應用。新加坡成功推動數位轉型,關鍵在於靈活調整政策、全面培育數位人才及積極拓展國際視野等,此要素使其得以快速回應科技趨勢與維持競爭力。因此,本文將依新加坡的經驗,提出對我國AI發展策略啟示,以期助力我國加速智慧國家建設,實現數位經濟的全面升級。
作者:
2022年,美國通過《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旨在重振微電子製造業,減少對東亞供應鏈的依賴,並推出「美國微電子網絡共享計畫」(Microelectronics Commons),以加速新技術從實驗室到晶圓廠的過渡(lab to fab),聚焦六大技術領域的試產與商業化。對臺灣而言,儘管該計畫可能帶來挑戰,但透過合作融入美國需求,臺灣仍有機會強化其在微電子領域的價值與影響力。
作者: 王宥勝
我國遠洋漁業歸規模龐大,但在產業背後,外籍漁工的人權問題屢被國際關切,如:歐盟、美國或是許多非政府組織都曾對於我國外籍漁工議題提出關切。對此,農業部漁業署於2024年8月預告將訂定「漁撈工作公約施行法」,本文將先簡述目前我國外籍漁工之相關法制及政策,接續分析該草案與現行法制差異之處,最後對於該草案及現行政策提出建議。
作者: 楊尚博
歐盟執委會新團隊自去(2024)年12月起上任,在連任主席馮德萊恩帶領下,預計將透過七大優先事項,強化歐洲的團結力量。同時,有鑑於歐洲中央銀行前行長德拉吉在政策建言中提出創新、減碳和安全三大支柱,以提升歐盟未來的競爭力,新任執委們將逐步落實「競爭力指針」政策,進行歐盟貿易政策與產業政策之協調,並持續擴大與深化夥伴關係,以因應來自中國大陸的競爭壓力、川普2.0時代和其他地緣政治因素之威脅。
作者: 鍾雲曦
自2018年美中貿易戰起,陸續推動製造業由中國大陸轉移至第三地,並帶動新興區域的發展,墨西哥則為各國布局的重心之一。但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即將上任,可以預見其對中國大陸將採取更為激進以及強調製造業美國化的經濟與貿易政策,如「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使墨西哥在供應鏈去中化與美國化中面臨新挑戰,進而對臺商在當地的投資布局產生影響。
作者: 劉大年 ; 林廉庭
2018年川普對中國大陸發動美中貿易戰,高額的301關稅推動製造業由中國大陸轉移至東協,帶動東協區域發展。但川普2.0政策,除了對中國大陸採取更強硬的態度及更激烈的制裁手段外,同時也特別強調製造業美國化,使東協在供應鏈去中化與美國化中面臨新挑戰,而此也將進一步影響臺商在當地的投資布局。
作者:
隨著綠色經濟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主軸,國際間對綠色人才與技能的需求也迅速增長。然而,根LinkedIn 2024年發布的「全球綠色技能報告」,綠色人才供需目前仍存在顯著缺口,若未能改善,將對全球實現淨零排放形成阻礙。面對此一趨勢,新加坡有系統地將綠色技能培訓整合至現有的人才發展措施中,協助國民掌握綠色轉型所需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以確保勞動力能更好地適應新的經濟環境及就業市場挑戰。
作者: 周雨蓁
1980年代後期美日在半導體相關產品領域產生相當大的貿易摩擦問題,對此美日展開兩次「美日半導體協定」,對於日本半導體產業競爭力由盛轉衰產生關鍵性影響。本文探討「美日半導體協定」對日本半導體產業國際競爭力之影響與技術貿易之轉變,並從中探討日本經驗對臺灣的啟示。
作者: 魏聰哲